close

[社團論述] 我們是女雙性戀,也是拉拉——從集體發聲開始存在
文/夜西(Bi the Way‧拜坊雙性戀團體工作員)
@女同雜誌《les+》第24期,《我們是女雙性戀,也是拉拉》合作專題


我們是女雙性戀,也是拉拉;
我們所有的情感和欲望,都是發自內心的真實;
我們愛女人也愛男人,更重要的是,我們愛自己。


大家是否曾經和我有相同的疑問,不知道“拉拉/女同志(lesbian)”這個令人驕傲的身份認同是否包括了女雙性戀(bisexual)呢?當LGBT同志運動高舉著“真愛不分性別”的彩虹旗幟時,大家是否有聽到雙性戀的聲音,渴望著走出另一個雙面衣櫃呢?

雙性戀的存在,是一個曾被同志圈和社會忽略已久的重要議題。在這忽略之中伴隨著各種迷思和汙名,包括“雙性戀只是虛幻短暫的過渡期、雙性戀都花心或需要雙 重關係、或雙性戀是搖擺不定的騎牆派最終會走上結婚一途。”除此之外,關於雙性戀的資源和研究,尤其是生命故事,其實非常少。換句話說,當一個人對自己的 性向開始產生迷惘,情欲開始流動時,她很可能會因為缺乏資訊而感到不安混亂和孤獨,甚至壓抑並否定自我。這樣一個雙性戀的個體,究竟要從何處得到力量呢?

這就是本次雙性戀專題的目標和意義所在,因為我們相信集體發聲就是力量的凝聚,以及存在的開始。Les+雜誌做為國內女同志紙本雜誌,我們很驕傲能和雙性 戀社團Bi the Way合作,募集這些雙性戀姐妹的生命故事,其中呈現了最真誠的探索,還有面對與堅持自我的勇氣。其實這些故事包含的議題都是拉拉們常遇見的:關於最初的 自我困惑、性別角色的定位、感情的酸甜苦辣、親友們的眼光和認同、對未來的計畫和不確定感……等。此外,由於雙性戀們未必會出櫃,所以拉拉們的親密夥伴、 朋友、甚至是愛人,都有可能是雙性戀的一份子。不過既然真愛不必分性別,那麼無論雙性戀愛男或愛女又何妨,只要她真心愛著不就好了嗎?

接下來我將做第一手的經驗分享,帶大家來輕鬆認識雙性戀。
 
⊙尊重自我認同,就是當事人自己說了算!

做自己的前提,就是要瞭解並接受自己,對吧?這就是自我認同,而且全天下不會有人比當事者更瞭解自己。當我們說到性向的自我認同也是一樣,因為事實上我們無能也無權去定義另一個人。每個人對雙性戀都有自己的詮釋和定義,然而世上沒有兩個一樣的人,也就沒有兩個一樣的雙性戀;更遑論我們的想法時常存有不正確的迷思。所以,面對多元與差異,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。即使一個人的認同處於模糊和不確定,那其實也很好,至少她誠實面對當下的狀態。

我是一個生長在臺灣的女雙性戀。我從高三開始意識到女生對我也有吸引力,過了五年多我才能夠正視並接納自己,以雙性戀的身分開始接觸同志社群,並於2007年和同伴成立了Bi the Way社團。過去兩年我到上海工作,隨後在豆瓣建立了同名的雙性戀小組,做資源交流、整合和推廣的工作。

這份認同之所以花費那麼長的時間,是因為我曾經無法分辨同性之間友情和戀情的曖昧界線,也不知道那樣的自己到底算不算是雙性戀。高三時我就懷疑自己也許是 雙兒,但是我只找到美國金賽博士的性向量表(1948年提出;標準是三年內和男女發生性行為的次數),而且當時我對女生並沒有性欲,所以我以為自己不是雙 性戀。我只能猜想自己大概是“假性同性戀”,因父母離婚而情感不健全、或者只要交個男朋友就沒問題了。大三時我和男生的交往只讓我瞭解一個鐵的事實:我對 他有身心親密的渴望,而那就跟我對喜歡的女生一模一樣。後來我第一次對女生有了性幻想;再後來我曾考慮跟另一個男友走向結婚之路;最後我和女生有了親密關 系,也遇見了很愛的女生。這些都是客觀的事實,然而正向的自我認同卻可以讓人有莫大的改變,能夠去接納生命中未知的可能性。

接下來讓我們在“尊重自我認同”的前提下,研究一下性向表格,從多個面向來看人類豐富且複雜的情欲,順便借夜西的故事來剖析一下。(這是修改自1996年美國克萊恩醫師的性向表格,見http://bitheway.pixnet.net/album/photo/174901002。)
     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(用數字比例是簡化的方法),而這又會隨著現實經驗有所變動,所以這個表格拉出了時間軸,也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做分類和記錄,綜合起來 就是更全面的“我”。此外,文字敍述還有個好處,那就是對很多雙性戀來說,性別偏好只是參考,對方的特質或內在才是吸引的關鍵。

以我為例,1)關於不可忽視的性別認同(雙性戀中也有男跨女和女跨男的跨性別喔!),我是生理女性,心理女性,目前的性別角色認同是不分偏婆,但大學那陣子我嘗試變得中性,因為我排斥自己的陰柔特質——那讓我聯想到刻板印象中順從的異性戀女性;2)我在性方面更偏好男性,後來又變成深度腐女;但是我在國小 其實有看過女女情色片而且非常喜歡那個幻想,只是在社會化過程漸漸遺忘,並且內化了同性戀恐懼;3)我在情感上一向偏好女性,但之前無法和女生建立交往關係(因為對方都是異性戀);4)我在24歲和女人發生了性關係,其中伴隨著好感,不過我目前不曾和女生正式交往,和男生也沒有很穩定的交往經驗;5)在社 交上我偏好雙性戀社群,因為這是我最強烈的認同與動力,其次是女同志社群,後來認識了妖嬈的男同志社群我也很喜歡,同時,我的異性戀好友和母親與弟弟目前 都是接納我的。此外,關於性別偏好這件事,我發現某些跨性別者對我也有吸引力,只是我目前還沒準備好將他們視為戀愛對象。未來期望非常簡單,就是更接納自己,自在地做自己,繼續經營雙性戀社團,然後找到能瞭解並支持我的伴侶。

如果有人覺得這一串有點長,那麼請包涵一下,因為這麼一大段加起來才比較接近我完整的“自我認同”。也就是說,我是我這樣的雙性戀,而不是別人那樣的雙性戀,而且我曾以為這樣做自己就夠了。不過最近有位女同志問道:“如果雙性戀愛上拉拉可以堅持嗎?”這句話在我眼中的潛臺詞就是“雙性戀無法跟同性廝守終生”,於是我分析了一串社會情勢,想證明雙性戀也可以堅持,就算堅持不了也不是雙性戀的錯──但後來我發現,只有我的回答是不夠的。因為她想要的可能不是 我一個人的回答,而是十個百個千個雙性戀的回答。也就是說,她需要先認識真實的雙性戀群體,然後她才能夠打破關於雙性戀的迷思。

於是我們可以再從迷思拉回集體發聲的主題,動動腦想一想,自我認同到底誰說了算?自己一個人又要從何說起?我想,如果有一個人感到不好意思開口,那麼大家一起交流就不怕了吧。生命的敍述即是力量。
 
⊙歡迎拜訪Bi the Way──雙向流動的道路上,你並不孤獨!

2010_0916_000937.JPG  
上方的相片是Bi the Way社團攝於2010年的臺灣高雄首屆同志遊行。關於雙性戀驕傲旗,國際通用是以粉紫藍三色旗做為代表:粉代表女性(氣質)或同性戀,藍代表男性(氣 質)或異性戀,粉加藍就是中間的紫色,代表雙性戀和雙性情欲。自2007年成立以來,我們每次都參與臺灣同志遊行,也舉辦認識雙性戀等座談,對內則是經營 論壇、刊物和各類聚會。有趣的是,我們的遊行標語一年比一年更有特色,去年就有“愛男也愛女,但我只愛我的寶貝”;“不被看見的雙性戀”;“跟同性交往不 一定是同性戀”,接著配合臺北遊行新增了一個標語“雙性戀也要同性結婚權”。

從這些標語可以看到臺灣雙性戀社團的訴求越來越明確。沒錯,我們要站出來和同志一起爭取結婚權;然而這並不是我們的終點,因為我們希望傳達給更多雙性戀與同志朋友,勇敢走出來,至少走出自己內心的束縛和桎梏。

也是在2010這一年,我本著一種“人走到哪運動就到哪”的(不甘寂寞的)精神,藉由工作之便結識了上海的雙性戀朋友,然後就順理成章的一起成立了Bi the Way雙性戀小組(在豆瓣網)。令我驚訝的是,我在中國認識的雙性戀其實非常多元(女性為主),而且同志社團的朋友們也非常接納和支持我們。起初 我們每週參加上海“櫃子”同志藝文空間的電影聚會,但是當那裏因經費等問題而關閉後,我們開始揪團到上海女愛和其他相關活動打遊擊,也真正意識到缺乏社群 和空間帶來的空虛感。我們渴望那種同聲一氣、向下紮根的歸屬感。

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號稱要有一百揪的華麗麗上海活動史。通常我們會在活動前後接著舉辦聚餐,人數最多約十人,大多是女大學生,也包含拉拉們,然後到了晚上 人就越聚越多。第一次揪團是6/26,我們參加女愛在木匠咖啡店播放的拉片《漂浪青春》,然後是女愛五周年之彩虹蛋糕生日“繪”、看電影《我愛你莫里 斯》、續攤去看世界盃球賽、中國首部女同話劇《歡憂塔》、華師大排演的《陰道獨白》(這次出現了第一位男同胞!)、張小虹座談討論吳爾芙《自己的房間》、 讀書討論會——同志母親吳幼堅《愛是最美的彩虹》、中秋LGBT濱江公園郊遊(約有三十人吧,見下圖左綠地如茵彩虹飄飄)、愛白網星星老師的見面會、第二 屆上海驕傲節……到這為止我就離開上海了,然而其中滿滿的歡樂與感動真是說也說不盡,至今這份想念和連結也沒有斷絕,一直支持著我。

在上海這兩年,我一共參與了四個“認識雙性戀”的主題活動,分別是三場座談,主辦方是上海女愛和櫃子、復旦大學知和社以及北京同志中心,另外就是拉拉風向標的電臺訪談。有幾件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。

首先是兩次座談時觀眾的熱情捧場,在櫃子有六十人爆滿,在復旦則是超過兩百人爆滿!這固然要歸功於主辦方平日經營有方,也顯示了大家對雙性戀的故事非常好奇,而且基本上都是友善的好奇;其次是有位和拉拉穩定交往的雙性戀,她在某次大型同志聚會自介時,用明亮且幸福的音調大聲說:“我是雙性戀,可是現在我只喜歡某某(女友)!”那種深刻的自信和甜蜜不是憑空得來,而是相愛的兩人點點滴滴積沙成塔堆砌而成;第三則是我在北京同志中心得知他們成立雙性戀和跨性別的小組, 組長就由有這樣認同的人來擔任,因為他們最瞭解自己的情況,也因為這樣才是完整的“LGBT”同志中心。這份體認看似簡單實則不然,背後的細膩體貼和溫暖 鼓舞令我銘記在心;最後是年輕拉拉團隊做的訪談,正視了部分女同志對於雙性戀的不確定與不信任感,並且能夠將心比心去同理雙兒,真的是很成熟的態度。

總而言之,在這一步一腳印的過程中,我發現雙性戀身為LGBT大家庭的一份子,雖然肩負著雙面衣櫃的獨特挑戰,但我們擁有的資源或許比想像中還要多。或許我們可以就此拋開N個衣櫃,看看其他雙性戀如何把這份多元的可能性,化為精彩而踏實的人生。
 
⊙真誠推薦:雙性戀和自我碰撞的絢爛火花

我在這邊很榮幸地和大家介紹我的兩位好朋友。第一位lxtab是我在上海第一個認識的同伴,陪伴我一路走來,也在這一路中不斷的成長茁壯。《我是不是雙性 戀和拉拉,並沒有那麼重要》是她對於徵稿主題的回應,文章開門見山就是很可愛的自白:“我是雙性戀、無性戀(Asexual)、跨性別,我喜歡叫自己人妖,因為我的心理性別介於兩性之間;我也不能說man的那部分是男性,娘的那部分是女性,我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又娘又man,況且,誰定義的‘娘’和‘man’嘛!”如果大家曾經對人妖一詞有任何負面的想法,請一定要好好欣賞她的文章,因為她完全扭轉了我的刻板印象,並讓我見識到雙性戀加上跨性別的認 同可以如此妖嬈多彩,很酷兒很怪胎,卻又如此真情流露毫無矯飾。不管我說了一堆雙性戀標籤的多元,她早已把標籤拋到腦後,只餘下這份忠於自我的自信。

第二位小言是我未能謀面卻神交已久的網友,我是在一個雙性戀的豆瓣小組發現她的芳蹤,這篇《因為愛,誰都不要離開誰》就是她對於兩女一男雙重關係的日記整理(原本是四角關係)。她從高中同性戀情的萌芽開始回顧,赤裸裸地揭露了同時愛上一男一女的掙扎。在大家直覺的批判之前,可以先看看她的結語,然後想想假如是自己又會如何抉擇。“有很多人會羡慕,我被兩個人愛著;也有人嫉妒,說遲早打水漂遭報應,可我真實的內心有時放縱卻常常自責。我愛他和她,心靈的愛,身體的愛;我帶給他們快樂,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感;但帶給他們的痛苦,我卻加倍的自責。因為真的很愛,我做不出選擇。”

我心疼她和兩個戀人感到的痛苦,雖然其中也有不可抹滅的甜蜜;同時,我也擔心這是否會引發大家對雙性戀的迷思甚至恐慌:“是不是單一性別並無法滿足雙性戀的需求?”這是不能不澄清的,因為男女的差別對於雙性戀來說並不如大家所想的重要(即使有社會位置的差別);而且,對於一個認真面對自我的雙性戀來說,即使戀人的性別改變,我想她也會有勇氣去問自己是否能接受那個人不變的本質。我所想解釋的就這麼多了,因為她在文中已經反復的抽絲剝繭,最終展露給大家看到的我想就是感謝而已。單純的感謝有這樣兩個人,剛好是一男一女,單純地愛上了雙性戀的她;然後他們三人都選擇了把握緣份,活在當下。
 
⊙雙性戀好物推薦

最後,由於本次專題收錄的都是未滿三十歲的女雙性戀的生命故事,所以我決定買一送一追加一些雙性戀好物的推薦。

首先是四部令人拍案叫絕的中西方電影:《得閒炒飯》、《性福拉警報》(前面這兩部都是2011年發行)、《蝴蝶》、《愛像一條魚》。其中的女性角色們不一 定有展現雙性戀的認同,但是都有明顯的雙性情欲之流動,並且無獨有偶的都涉及了多元家庭、伴侶與婚姻關係、以及生育後代的等重要議題,留待各位從新的角度 慢慢品味。

其次是三本臺灣人翻譯或撰寫的雙性戀專書,包括2007年出版的《另一個衣櫃:雙性戀者的認同和生命故事》(收錄達七十多個故事,由敝社的發起人之一陳洛葳翻譯,她也曾參加華人拉拉營隊並拓展雙性戀業務),《異/同之外:雙性戀》(作者即是克萊恩醫師),以及2012年熱騰騰剛出爐的《我愛她也愛他:十八位雙性 戀的生命故事》。這本新書是陳洛葳親自訪談撰寫,不只在薦序中可看到女同志前輩的再次出櫃,出版社網頁也直接刊載了“雙性戀T”這章既邊緣又妙不可言的真 人真事,希望大家千萬別錯過。

最後的最後,在本文身兼多重角色的我,要以Bi the Way團體的工作員身分,感謝les+給予雙性戀吐露心聲的機會。彼此能夠互相幫忙真的是最棒的事了!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,我相信未來的路會越走越寬,大家一起快樂的努力吧!


[編語目錄]2011.4 Les+合作特刊:我們是女雙性戀,也是拉拉
http://bitheway.pixnet.net/blog/post/3504613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i the Way 的頭像
    Bi the Way

    Bi the Way.拜坊 — 看見臺灣雙性戀與泛性戀

    Bi the 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