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解「雙面衣櫃」──探討4/26出櫃分享會
文/夜西

在看這篇文章之前,請讀者們先靜心想一下:你認為「愛男也愛女」是什麼樣的生活呢?你覺得一個雙性戀該怎麼說出自己的身分(即走出衣櫃,簡稱出櫃),尤其是對親人和愛人?其中特別的困難到底是從何而來呢?

在雙性戀之中,這種想要坦然做自己的聲音正逐漸凝聚。我們不只要主動取回「喜歡同性」的權利,也要讓社會開始正視「雙性戀/行為」的真實存在!(註一)因為目前一般人只知道,異性戀父權體制造成了性向的壓迫與對立,卻不知其背後還有一個「單性戀主義」。它製造了「人們只會喜歡一個性別」的假象,進而忽視或曲解了情欲流動的灰色地帶──這就是雙性戀所要破解的「雙面衣櫃」,代表我們遊走於異性戀與同性戀之間,有著雙面人般的特殊處境。(註二)

由於注意到出櫃議題的重要性,「Bi the Way.拜坊」雙性戀社群首度舉行相關的分享會,取名為「櫃子開了,嗎」。在四月26日的午後時光中,15位參予者分享了出櫃或不出櫃的故事,並且互相支持打氣。其中有一位是女同性戀,其餘都是雙性戀,年齡約22到30歲。首先,主持人調查每個雙性戀的已出櫃對象,包括父母(共3人)、手足(8人)、同性與異性情人(5人和6人)、同性戀與異性戀朋友(12人和11人)、學校與工作場合(11人和2人)。接著,大家談論各自最擔心的出櫃對象,以及「雙面衣櫃」的影響。最後則談到出櫃的原因、方法、和感想等,意猶未盡的結束了這場聚會。

接下來,本文將以這些雙性戀出櫃與否的故事為基礎,試圖從中破解「雙面衣櫃」,並把「渴望真誠生活」的感動傳到每個人心中!第一與第二部份,本文選擇以雙性戀又愛又怕的父母和愛人作為出櫃對象。希望能藉此令父母理解,我們只是想選擇真愛而非某個性別;也希望能讓愛人明白,我們跨越性別的愛和專一是可以並存的。在其中也會分析「雙面衣櫃」帶來的汙名迷思,包括花心、騎牆派、或性向過渡期等。最後,第三部份將鼓勵雙性戀走出孤獨,積極尋找各種出路。我們需要聚集更多資源和同伴的力量,也希望能邀請友善者加入我們,一起用愛打造更自由的世界──這不只是夢想,因為在看見「雙面衣櫃」時,破解就已然開始囉!


⊙親情羈絆 第三條路的「選擇」

大多數的雙性戀都會同意,對父母坦承是最大的出櫃挑戰。這是身為兒女不可逃避的課題,因為我們既想要得到父母的溫暖守護,也希望能守護他們免於煩憂。無論我們要如何處理這份矛盾,都要保持樂觀和信心,畢竟這份用以去愛的生命和力量,都是來自父母的禮物喔!

第一步,大家可從尚未出櫃的雙性戀,看見與同性戀相似的兩種顧慮和未來計畫。一方面,我們擔心父母難以接受我們「也能喜歡同性」的部份,進而可能以情感或經濟來干涉否定我們;同時,我們也害怕讓父母一起進入衣櫃,身心承受各種恐懼同志的社會壓力。經過考慮後,我們的未來仍會分成出櫃和不出櫃兩派:前者希望能先累積能力,等成熟獨立之後再出櫃,讓父母能安心信賴;後者則傾向於維持異性戀身分以避免傷害,包括選擇(假裝)獨身、結婚、或協議結婚(俗稱假結婚,但有法律效用)等,並以各種方法解決延伸的生育議題。不可忽略的是,也有少數雙性戀選擇以同性戀身份出櫃,原因包括和同性的交往、曾經或比較認同自己是同性戀、或者認為這樣「不留退路」比較能被父母接受等。

這時「雙面衣櫃」的挑戰就浮現了:因為雙性戀有「選擇」異性的可能性,所以父母會希望我們捨棄阻力較大的路!在這種情況下,相較於同性戀的父母,我們的父母可能會經歷更多的困惑和掙扎期。一方面,他們可能認為雙性戀有路可退,甚至可能「變回」異性戀;另一方面,他們會不知如何面對我們變動的社會位置,因為那大部分是取決於我們「情人的性別」。舉例來說,有個雙性戀覺得他是因為沒和同性交往過,所以父母才比較不介意;也有人一旦和異性交往,父親就說他是倦鳥歸巢迷途知返。還有兩個比較辛苦的故事:有人的手足就是出櫃同性戀,於是父母轉而把期望全放他身上;另一個人意外地被發現在和同性交往,因而加深了他的憂鬱症與自殺傾向,然而父母在尋找宗教和醫療幫助時,也不放棄為他安排相親。此外,我們的性別差異也會影響父母的接受度,例如男雙性戀比起女雙性戀,較會面臨傳宗接代的期許以及對同性情欲的誤解。這似乎又回到伴侶性別的選擇題──但我們就是喜歡男女的「雙性戀」,不能也不願捨棄另一半世界的美麗啊?!

其實,這些出櫃故事只是長期溝通的開始,我們要準備堅強的自信和溫暖的關懷,才能和父母達成良好的互動與體諒。首先,我們要確信愛情是自由的,這樣面對父母時才能勇於承擔一切並堅持到底,走出異與同之外的第三條路。懷著這份信念,我們就能慢慢引導父母去思考:所謂更好的路真的是一種「選擇」嗎?其實那只是社會提供的假象,是哄騙的糖和撕裂的鞭,而不是我們真正渴望的幸福──因為我們相信無論和誰相戀相守,都值得受到父母最好的祝福。另一方面,我們理解父母也是孤立的,所以我們(和伴侶)需要陪伴他們走過這段心靈成長痛,並持續提供正向的社會資源。在長期的調適過程中,我們難免會有挫折和心疼,但更令人感動的是認識到父母的堅韌、智慧、與無盡的慈愛。例如,有個男生說他是從老父散步的背影,以及母親暗自丟掉保險套的行為,慢慢了解他們是用自己的方法在接納他;也有人會和父母分享同志熱線的櫃父母座談(這可說是同性戀的父母的「出櫃」),從其他家庭的正面故事得到鼓舞;特別的是,有人的父親還會燃起教育家精神,和他討論「如何從愛來看見雙性戀的社會正當性」呢!

總之,無論雙性戀是否對父母出櫃,那都將是一種長久的選擇和負責。重要的是,我們要把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上,主動追求家庭生活的快樂!因為親子關係是一生的羈絆,而且我們還有另一個歸處要追尋,那是與我們身心相契的另一半──


⊙愛情承諾 不分性別的「專一」

對雙性戀而言,親密伴侶的接受和支持是很重要的,所以出櫃與否更需小心處理。因為真相有如一把雙面刃,而讓關係變親密或疏離的關鍵,就在我們要如何讓情人理解雙性戀的認同和情欲。無論我們是否拿掉這層面具,都要記得肯定自己的心,畢竟就是這份跨越性別的性向,讓我們在遇見愛情時能夠緊緊把握啊!

在故事分享之前,大家先來認識「雙面衣櫃」的兩個背景,那就是雙性戀有不易辨認的特質和身份,而且缺乏社會空間來化解污名迷思。從第一點來看,雙性戀就像有保護色的變色龍,於人於己似乎都沒有出櫃的必要。因為我們可以試著適應不同性別的情人和社交圈,而且情人也會自然的將我們視為同性戀或異性戀。然而雙性戀一旦出櫃,就會回到有如夾心餅乾的社會處境,需要向異與同雙方解釋何為正面的「非單性戀」──我們的情欲是流動而跨越的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偏好、認同、和自我定義──而不是刻板印象中「難以忠誠的花心劈腿者、在兩邊佔好處的騎牆派、或性向未定的過渡者(即異或同才是最終認同)」等。換句話說,我們的出櫃將不只要告訴情人「我是誰」,同時還要說明「(潛在的)雙性戀群體到底不/是什麼」。於是說與不說的考量變得複雜,即使情人能夠接受,那些複雜的心情可能也難以與人分享,形成了另一種「衣櫃」。

接下來大家來繼續深入,看到影響出櫃意願和出櫃歷程的三大因素:雙性戀的情欲偏好、情人的性別、以及彼此的交往階段。首先,了解自己的情欲流動是重要的,因為這會使自我認同更有力量,也更能正視出櫃課題。這包括我們在情感、性欲、和社交三方面的性別偏好,並延伸出在不同性向間的社群參與度(註三)。第二,情人的性別代表了不同的社會背景,通常同性戀會比異性戀更能接納我們的身分,因為後者比較缺乏對同性戀和雙性戀的認知與包容。不過,同性交往遇見的社會壓力既是助力也是阻力,因為同性戀雖可能更願意來瞭解我們,但也難免因「有路可退」等迷思而不安。第三,交往可以分成很多階段,而且對方可能是我們的(婚姻)伴侶、情人、告白對象等,需要不同的心理準備。以當天故事為例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驗和看法。當女雙性戀對男生出櫃時,有人的男友很好奇,甚至會聯想一男對兩女的性愛畫面;有人覺得男友並不認真看待她對女生的情欲,而將之簡化成單純手帕交;有人的丈夫則保持沉默,不願表露深層的傷心或擔心,讓她無法再開啟溝通。相對而言,在男雙性戀之中,有人覺得對女生出櫃並不難,而gay如果不能接受那就算了;有人對不同女生會選擇性的出櫃,但對於喜歡的gay和異性戀男生就都沒問題;也有人曾大方公開自己是gay,並和女生像姐妹淘一樣相處,後來他認真的喜歡上一個女生,卻因此被她懷疑是開玩笑甚至是找煙幕彈。此外,出櫃議題一旦延伸到公領域,兩人世界將會更加複雜。例如有人以雙性戀的身分活躍於學校,但他卻不小心讓低調的同性戀人出櫃,對方因此決定分手。

最後,雙性戀特別要來破解殺傷力強大的花心外遇迷思。其實這和「騎牆派」的污名一樣,都是出於單性戀者的「雙性戀恐懼症」(註四),根植於性別與性向的二元思考,並投射出雙重關係和性汙名等想像。因此我們在出櫃時應該面對這兩點,並一步步帶情人來了解雙性戀的各種觀點和生活,以建立正向溝通與信任的基礎。首先,雖然我們會欣賞「另一個性別」,但這並不代表雙性戀都會同時對「男和女」有情感的需求和性慾的渴望。事實上,當我們只是單純愛一個「人」時,這份感情已不限於男女之分;況且,每個人都同時有陰柔和陽剛等特質,而靈魂的豐富性更是遠超過(生理)性別所能涵蓋啊!其次,我們應該進一步討論雙重關係的議題,從三方面來驅散情人心底的疑雲。第一,感情的忠誠無關性向,即使雙性戀面臨更多可能性,我們也只有「一顆心」能去愛我所擇。第二,儘管異與同有著各自的生活圈,不過我們將努力搭起友誼的橋樑,讓情人能分享我們的另一部分,而不會覺得被排斥於陌生的「雙重生活」之外。第三,非單一伴侶的關係也是一種選擇,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理由與責任,不宜一味以刻版印象貶抑之。即使有部分雙性戀選擇(和男女)建立雙重關係,社會也不應給予她或他加倍的指責,甚至把雙性戀整體都抹黑成「愛的無能者、外遇的藉口、性向的過渡、甚至是情欲氾濫或性病的傳播」──我們出櫃就是希望能坦然以對,並化解這些盲目的恐懼和傷害啊!

無論雙性戀是否選擇出櫃,我們對愛情的堅持和對自我的認同都是難以分割的。未來這個議題將會延伸到雙性戀的伴侶關係,展現各種情感互動的可能性。憑著這份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」的渴望與許諾,我們將能共同思考如何化危機為轉機,尋找雙性戀的春天──


⊙衣櫃非櫃 一起尋找出路吧!

「因為愛,所以不想隱瞞。」雙性戀想對父母或情人出櫃的主要原因,其實就這麼簡單。可惜只有愛有時並不夠。如果我們嘗試從根本去破解「雙面衣櫃」的重重迷障,就能展現原本隱而不顯的社會脈絡,讓情欲得以自由流動──因為,任何衣櫃都是不自然的,也不該存在。雙性戀就和其他人一樣,值得為自己認真的感情而驕傲,並以最真實的面貌來過活。

其實出櫃並不只是雙性戀個人的挑戰,也不只是伴侶間或家庭中的課題。每一個影響「雙面衣櫃」的因素都環環相扣,包括雙性戀的定義與認同、雙性戀的團體與社運、和社會對雙性戀的了解與支持等。舉例而言,有個雙性戀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,但又無法改變自己;有人說出櫃的底限是不傷人也不傷己,而且不要太高調讓異與同反感;也有人嘆道如果大眾對雙性戀有更多瞭解就好了。這些顯示社會的壓力不只會傷害雙性戀的自我認同和對人的信任感,也會阻礙雙性戀的群體認同和文化塑造。再加上情欲流動的多元與社會處境的複雜,都會讓雙性戀的互動和團結變得困難。不過樂觀來看,人類的情欲原本就是如此曖昧而豐富,所以這些尚在雛型的論述正代表未來無限的可能性啊!

一步步的,從個人到團體,從私領域到公領域,所有的力量將如涓滴匯成河川一般,尋找到新的出路和空間。自去年六月發起的「Bi The Way.拜坊」社群就是建立於這些信念,並積極在與同志運動團體接觸和合作。無論雙性戀的人數多寡或學術意義是什麼,重要的是藉由每一個雙性戀與雙性戀友善者的參與,我們將能鼓勵更多人一起來思考並改變──讓跨越性別的愛與認同不再被誤解,讓我們成為連接異性戀與同性戀的美麗橋樑吧!!



註一:本文「雙性戀/行為」一詞加上斜線符號,代表有雙性戀的行為並不等於自我認同是雙。本文的重心將放在已自我認同的雙性戀,並且,我們社群主張絕對尊重每個人的自我認同。

注二:「雙面衣櫃」一詞是我們社群所發明的,當它用來形容雙性戀的衣櫃時,意義相近於較常被使用的「雙重衣櫃」、「另一個衣櫃」、或「櫃中之櫃」。本文使用這個新辭彙,是想表示雙性戀的處境有如雙面人,雖能遊走於異性戀和同性戀之間,不過對兩者都有出櫃的需要;避免使用「雙重衣櫃」,則是不想連結到雙重身份等沉重感。此外,「另一個衣櫃」是出於2007年台灣所翻譯的北美雙性戀經典《Bi Any Other Name》之中文書名;至於「櫃中之櫃」一詞,則特別點出雙性戀目前在台灣同志運動與研究上的處境。

註三:此處參考「克萊恩性傾向表格」(Klein Sexual Orientation Grid)。這是一位精神科醫師設計的,為了測量一個人性傾向動態多變的過程而發展出來。它延伸了金賽量表的範疇,增加了七個變項:性吸引力、性行為、性幻想、情感偏好、社交偏好、異性戀-同性戀生活模式、自我認同。

註四:「雙性戀恐懼症」一詞出於Sawa Giwas(紗娃.吉娃司)的雙性戀碩士論文初稿。


☆ 延伸資訊:
台灣同志諮詢熱線:http://www.hotline.org.tw
櫃父母同心協會: 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comeout

《親愛的爸媽,我是同志》(2003年12月,心靈工坊出版)
《出櫃停看聽》(2007年7月,女書文化出版)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comeout&category_id=11166566




☆ 作者介紹:
夜西是社群文書和編輯,目前為中興大學性別研究社義工、CQC中堅酷兒行動聯盟義工、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義工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 the 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