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憂傷的力量,DNA譜出「HIV之聲」(在線收聽) 2010.11

■ 美國一位女研究生將HIV病毒的基因序列轉化為樂曲,每個核苷酸都是一個清晰可聞的音符。在她的創作之下,致命的病毒紛紛化為憂傷的小調樂章。

HIV之聲 2010  
編 譯 ∣ Gerda  /  

美國喬治亞大學(University of Georgia)音樂研究生帕雅克(Alexandra Pajak)目前就讀於阿內絲史考特學院(Agnes Scott College),她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研究愛滋病毒的DNA,並為每一種DNA序列指定音高,共創作出了17首、52分鐘長的 「DNA音樂」,錄製成專輯於網站上販賣,此一專輯名稱就叫《HIV之聲》(Sounds of HIV)。
 

帕雅克在《HIV之聲》的CD 文宣中寫道,她以開頭縮寫為發想,將DNA中四個基本核苷酸分配對應的音名,腺嘌呤(Adenine)對應A、胞嘧啶(Cytosine)對應C、鳥嘌呤 (Guanine) 對應G、胸腺嘧啶(Thymine)對應D。並且打散20個氨基酸和蛋白質配上個別的音高。帕雅克表示,不僅只為了科學理由而作曲,譬如利用A小調來表現 某些氨基酸的親水性,她也是刻意用小調音階來表達這種疾病本身強烈的個人性,與深刻的哀傷。

帕雅克指出,她先用自己的鍵盤譜寫所有音調,然後再請一個名為「序列合奏」(Sequence Ensemble)的樂隊以鋼琴、長笛、雙簧管、單簧管、圓號、大提琴等樂器來合成節奏和旋律並錄成CD。讓她感到驚訝的是,這首曲子相當動聽。

她表示:「不可思議的是,無論節奏快慢,音樂聽起來都很美。」她說,這些CD音樂還有一種詭異的共鳴感。

帕雅克希望展現HIV病毒所含DNA的全部屬性。這首曲子其實就是HIV病毒的整個基因組。她說:「希望這種全新的方式能讓人們瞭解這種疾病背後的科 學。」她將CD的部分銷售所得捐給亞特蘭大的埃默里疫苗中心(Emory Vaccine Center),以協助愛滋病的研究。

帕雅克表示,她不打算為「病毒音樂」填詞。在曲子發表且得到一些正面迴響後,她感到對愛滋病有更深刻的社會責任感,因此小心翼翼的重新確認9181個核苷 酸音符都在正確位子上。美國愛滋協會的代表舒密得(Carl Schmid)肯定帕雅克的貢獻:「任何有助於教育大眾正面看待愛滋病的行動,都是好的。將HIV譜成音樂有助於減少這個疾病的污名。」

 

★附錄:《HIV之聲》其中一段
http://link.brightcove.com/services/player/bcpid1399191810?bctid=650832116001

★延伸閱讀:Grad Student Makes Music Using DNA in AIDS Virus(AOL)

★新聞來源:國立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

★陽光酷兒同志中心 SQC
http://sunshine10khh.blogspot.com/2010/11/casednahiv.html
營業時間:14:00~23:00 (每週二公休)
地址:800高雄市新興區河南一路120號2、3F
電話:07-2351010
Email: sunshine10khh@gmail.com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 the 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